望江南,屬詞牌名(詞的格式的名稱)。又名憶江南、夢江南、江南好。代表作有溫庭筠《望江南·梳洗罷》、蘇軾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、李煜《望江南·閑夢遠》等。其中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望江南是一首典型歌詠新茶的古詩,下面茶詩網帶您欣賞下這三首望江南,并帶您著重欣賞下蘇軾望江南的經典茶詩。
《望江南·梳洗罷》唐·溫庭筠
梳洗罷,獨倚望江樓。
過盡千帆皆不是,斜暉脈脈水悠悠。
腸斷白蘋洲。
《望江南·梳洗罷》注釋
1.梳洗:梳頭、洗臉、化妝等婦女的生活內容。
2.罷:完畢。
3.獨:獨自,單一。
4.倚:依偎。
5.望江樓:樓名,因臨江而得名。
6.千帆:上千只帆船。
7.帆:船上使用風力的布蓬,又作船的代名詞。
8.皆:副詞,都。
9.斜暉:日落前的日光。
10.暉:陽光。
11.悠悠:慢慢的流淌。
12.脈脈:含情凝視,情意綿綿的樣子。這里形容陽光微弱。《古詩十九首》有“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”。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。
13.腸斷:形容極度悲傷愁苦。
14.白蘋(pín):水中浮草,色白。古時男女常采蘋花贈別。
15.洲:水中的陸地。
《望江南·梳洗罷》譯文
我梳洗完畢后,獨自一人登上這望江樓,倚靠在樓柱,凝望著洶涌澎湃的江面。上千艘船都過去了,所盼望的人還沒有出現。太陽的余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,江水慢慢地流著,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蘋浮洲上。
《望江南·閑夢遠》南唐·李煜
閑夢遠,南國正芳春。船上管弦江面淥,滿城飛絮輥輕塵。忙殺看花人.
閑夢遠,南國正清秋。千里江山寒色遠,蘆花深處泊孤舟,笛在月明樓。
《望江南·閑夢遠》注釋
1.閑:指囚禁中百無聊賴的生活和心情。
2.夢遠:指夢見遙遠的地方,也指夢長。
3.南國:一般指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,這里指南唐國土。
4.正:春光明媚的時候。
5.芳春:美好的春天。
6.管弦:管樂器與弦樂器,也泛指樂器,這里指各種樂器共同演奏。
7.江面綠:指春天里江水明徹而泛綠色。
8.綠:也作“淥”,水清徹的樣子。
9.飛絮:飛揚的柳絮。
10.輥:有本作“滾”(gǔn),翻滾,滾動,轉動。
11.輕塵:指車馬過后揚起的塵土。此句比喻柳絮像細微的塵土在空中地下翻滾。
12.忙殺:猶言忙死。
13.殺:同“煞”,形容極甚。忙殺,《花草粹編》、《全唐詩》等本作“愁殺”。
14.清秋:天高氣爽的秋天,指深秋。唐杜甫《宿府》有“清秋幕府井梧寒,獨宿江城蠟炬殘”句。
15.寒色: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時節的顏色,即秋色。
16.暮:蕭本二主詞等本中作“遠”。
17.蘆花:蘆葦花絮。隋江總《贈賀左丞蕭舍人》有“蘆花霜外白,楓葉水前丹”句。
18.泊:停泊,停放。
19.笛在月明樓:全句意謂笛聲發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樓。
20.月明:月光明照。
《望江南·閑夢遠》譯文
閑夢悠遠,南國春光正好。船上管弦聲不絕于耳,江水一片碧綠,滿城柳絮紛飛,淡淡塵煙滾滾,忙壞了看花的人們。
閑夢幽遠,南唐故國正值秋高氣爽的清秋。遼闊無際的江山籠罩著一片淡淡的秋色,美麗的蘆花深處橫著一葉孤舟,悠揚的笛聲回蕩在灑滿月光的高樓。
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宋·蘇軾
春未老,風細柳斜斜。試上超然臺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煙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卻咨嗟。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詩酒趁年華。
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注釋
1.望江南:又名“夢江南”“憶江南”,原唐教坊曲名,后用為詞牌名。
2.超然臺:筑在密州(今山東諸城)北城上,登臺可眺望全城。
3.春未老:春末,但春天還沒有過去。
4.試上:動詞,登上。
5.壕:護城河。
6.千家:房子,屋子。
7.寒食:節令。舊時清明前一天(一說二天)為寒食節。
8.咨嗟:嘆息、慨嘆。
9.休:不要。
10.故國:這里指故鄉、故園。
11.新火:唐宋習俗,清明前二天起,禁火三日。節后另取榆柳之火稱“新火”。
12.試:烹煮。
13.新茶:指清明節前采摘的茶,即明前茶。不同于雨前茶,清明與谷雨之間采摘的茶,稱作雨前茶,比明前茶稍晚,算不上新茶了。
14.年華:年輕,風華正茂的年紀。
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譯文
春天還沒有過去,感到細細的微風,把柳枝吹的稍有傾斜,隨著微風翩翩起舞。我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,護城河里的水位只有一半,在太陽的照射下微微閃動著,城內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。更遠處,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。
寒食節過后,酒醒后,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,只能自我安慰: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,姑且點上新火,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,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。
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賞析
這首蘇軾望江南詞上片寫景,下片抒情,是典型的借景抒情。上片之景,有“以樂景襯哀情”的成分,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、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。更重要的是,整首望江南詞表達思鄉的感情,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。
春水、春花、蒙蒙煙雨觸動了作者的鄉思,引出了下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。作者的心情應當是黯然的、苦悶的。
這首詞情由景發,情景交融。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、樓臺、春水、城花、煙雨等暮春景象,以及燒新火、試新茶的細節,細膩、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復雜的內心活動,表達了游子熾烈的思鄉之情。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,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。
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創作背景
此首蘇軾望江南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(1076年)暮春。朱孝臧校注《東坡樂府》紀年錄:“乙卯,于超然臺作望江南。”熙寧七年(1074年)秋,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(今山東諸城)。次年八月,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,并由其弟蘇轍題名“超然”,取《老子》“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”之義。蘇軾《超然臺記》謂:“移守膠西,處之期年。園之北,因城以為臺者舊矣。稍葺而新之,時相與登覽,放意肆志焉。”熙寧九年(1076年)暮春,蘇軾登超然臺,眺望春色煙雨,觸動鄉思,寫下了此詞。
作者蘇軾簡介
蘇軾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號鐵冠道人、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、蘇仙。漢族,眉州眉山(今屬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欒城,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、畫家。
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,并在詩、詞、散文、書、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其詩題材廣闊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張比喻,獨具風格,與黃庭堅并稱“蘇黃”;其詞開豪放一派,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稱“蘇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與歐陽修并稱“歐蘇”,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蘇軾亦善書,為“宋四家”之一;工于畫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有《東坡七集》、《東坡易傳》、《東坡樂府》等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