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茶詩《飲茶歌》注釋,譯文,賞析_盧仝飲茶歌與皎然飲茶歌的賞析對比

唐代詩人盧仝寫過一首著名的茶詩《飲茶歌》,盧仝飲茶歌因其語言樸素,形象動人,膾灸人口,雅俗共賞,故傳頌不止。下面茶詩網帶您先了解下盧仝及其飲茶歌,再來賞析茶道宗師皎然的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、《飲茶歌送鄭容》。

盧仝飲茶歌

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
又名:飲茶歌、七碗茶。以下簡稱《飲茶歌》。
唐·盧仝
日高丈五睡正濃,軍將打門驚周公。
口云諫議送書信,白絹斜封三道印。
開緘宛見諫議面,手閱月團三百片。
聞道新年入山里,蟄蟲驚動春風起。
天子須嘗陽羨茶,百草不敢先開花。
仁風暗結珠琲瓃,先春抽出黃金芽。
摘鮮焙芳旋封裹,至精至好且不奢。
至尊之馀合王公,何事便到山人家。
柴門反關無俗客,紗帽籠頭自煎吃。
碧云引風吹不斷,白花浮光凝碗面。
一碗喉吻潤,兩碗破孤悶。
三碗搜枯腸,唯有文字五千卷。
四碗發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。
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靈。
七碗吃不得也,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
蓬萊山,在何處。
玉川子,乘此清風欲歸去。
山上群仙司下土,地位清高隔風雨。
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,墮在巔崖受辛苦。
便為諫議問蒼生,到頭還得蘇息否。

《飲茶歌》注釋
1.走筆:疾書,快速的寫下。
2.孟諫議:即孟簡,時任常州刺史,為盧仝之摯友。
3.日高丈五:指天已大亮。
4.軍將:低級武官。
5.周公:周武王之弟,各旦因封地在周,故稱。
6.驚周公:驚起睡夢,夢中驚醒。
7.口云:口說。一作“口傳”。
8.白絹:采用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。
9.緘:書信。
10.宛見:好像看到。
11.手閱:親手收檢。
12.月團:即茶餅,唐代將好茶制為茶餅。
13.聞道:聽說。
14.入山里:上山采茶。
15.蜇蟲:藏在泥土中過冬地蟲。
16.天子: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。
17.陽羨茶:產于江蘇宜興,近代的陽羨雪芽與古時陽羨茶原料相同,只是做法不一樣。
18.百草不敢先開花:這里是夸張的筆法。
19.仁風:溫和的風,即春風。
20.暗結:暗暗形成。
21.蓓蕾:花蕾含苞未開的花。這里指茶芽。
22.黃金芽:最早長出的茶芽,有金黃色茶毫披身。
23.摘鮮:采摘新鮮的茶芽。
24.焙芳:烘焙茶葉。
25.封裹:把焙干的茶葉包裹起來。
26.至精至好:極好的茶葉。
27.不奢:(茶葉數量)不多。
28.至尊:至高無上的地位,此指皇帝。
29.王公:皇帝下面的高級官員。這句是說茶葉供奉皇帝之余就該獻給王公。
30.山人:盧仝自稱。
31.柴門: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。
32.紗帽籠頭:紗帽罩在頭上(不是當官的所戴之烏紗帽)。
33.碧云:形容湯色碧綠。
34.白花:茶水煮沸時產生的浮沫。
35.者為沫,后者為餑,輕細者曰花,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,…… ”
37.喉吻潤:喉中感到滋潤。
38.喉吻潤:整個口腔內充實著茶湯。
39.破孤悶:打破原本孤悶的心情或環境。
40.搜枯腸:指茶湯穿插下肚。
41.文字五千卷:神思敏捷的聯想出滿腹書卷學問。
42.盡向:全部都從,沿著。
43.毛孔散:隨汗散出。
44.肌骨清:神清氣爽。
45.通仙靈:形容人的思想升華到更高的層面上。
46.司:掌管。
47.下土:大地,指人間。
48.地位:境地。
49.蒼生:舊指百姓。
50.顛崖:高峻的山邊。這句是說許多人因采茶而可能從顛崖上掉下去而喪生。
51.蘇息:困乏后得到休息。

《飲茶歌》譯文
飲茶歌全文翻譯如下:
太陽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濃,這時軍將敲門把我從夢中驚醒。
口稱是孟諫議派他前來送書信,還有包裹用白絹斜封加三道印。
我打開書信宛如見了諫議的面,翻檢包裹有圓圓的茶餅三百斤。
聽說每到新年茶農采茶進山里,褶蟲都被驚動春風也開始吹起。
因為天子正在等待品嘗陽羨茶,白草都不敢先于茶樹貿然開花。
和風吹起來茶樹好像長出蓓蕾,原來是春天之前發出的黃嫩芽。
摘下新鮮的茶芽烘焙隨即封裹,這種茶葉品位極好很少見到它。
茶葉供奉皇帝之余還獻給王公,怎么還能夠送到我這山人之家。
我關上柴門室中沒有一位俗客,頭上戴著紗帽來給自己煎茶吃。
碧綠的茶水上面熱氣蒸騰不斷,茶湯里細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。
“飲茶歌一碗喉物潤釋意”
喝第一碗唇喉都濕潤,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。
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腸,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。
第四碗后發出了輕汗,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,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。
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,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。
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,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升。
蓬萊山,在何處?我玉川子,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。
山上群仙掌管人間土,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。
哪里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,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!
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,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?

《飲茶歌》創作背景

盧仝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一詩作于憲宗元和八年(813),常被稱作“飲茶歌”或“七碗茶”詩。盧仝飲茶歌的題目便是此首茶詩的創作來源。

孟諫議是盧仝的摯友,孟諫議時任常州刺史,所寄新茶即為進貢朝廷的陽羨茶(今為陽羨雪芽)。盧仝為感謝孟諫議寄來的新茶,在飲茶時,快速寫下此首致謝茶詩。盧仝,自號玉川子。這首詩就是同陸羽《茶經》齊名的玉川茶歌。

《飲茶歌》賞析

第一部分(茶的物質層面):

從“日高丈五睡正濃”到“何事便到山人家”,寫的是軍將受孟諫議之托來送書信與新茶,信中提到:最新的陽羨茶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送到皇宮,以備宮中“清明宴”之用。“摘鮮焙芳施封裹”,最好、最新、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后,馬上送達皇宮,剩余的才是王公貴族享用,而后作者感慨道:好茶、新茶什么時候才能到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?

第三部分(茶的精神層面):

一碗潤喉;二碗解悶;三碗下肚后,竟引發出滿腹書卷學問之奇想來了;四碗喝出輕汗,不平的牢騷,隨汗散盡;五碗身輕放松;六碗靈骨姍姍,飄然若仙。七碗喝罷,不得了啦,兩腋習習風生,要飛到蓬萊山去了。

第三部分(茶農的苦難場面):

從“山上群仙司下土”到“到頭還得蘇息否?”,寫蓬萊山上的仙人管著土地上的事物,那么他們是否知道百億萬的茶農,每日在山崖上辛勤地勞動,茶農為獻貢茶所受的苦,有何人知曉呢?盧仝在蓬萊仙境為孟諫議替這些茶農問:這種辛苦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?茶農何時才得以歇息?

皎然飲茶歌

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
唐·皎然
越人遺我剡溪茗,采得金牙爨金鼎。
素瓷雪色縹沫香,何似諸仙瓊蕊漿。
一飲滌昏寐,情來朗爽滿天地。
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。
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
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飲酒多自欺。
愁看畢卓甕間夜,笑向陶潛籬下時。
崔侯啜之意不已,狂歌一曲驚人耳。
孰知茶道全爾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

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注釋
1.誚(qiào):原意是嘲諷。這里的“誚”字不是貶義,而是帶有詼諧調侃之意,是調侃崔石使君飲酒不勝茶的意思。崔石約在貞元初任湖州刺史,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隱居。
2.越:地名,今為浙江紹興。
3.遺(wèi):贈送。
4.剡溪:水名,剡(shàn)溪位于浙江東部,又名剡江、剡川。
5.金芽:鵝黃色的嫩芽。
6.爨(cuàn):炊,此處當燒、煮茶之意。
7.金鼎:風爐,煮茶器具,皎然是茶圣陸羽的茶學老師和摯友,陸羽發明了松風爐,并贈予皎然。
8.素瓷雪色:白瓷碗里的茶湯。

9.縹沫:茶水煮沸時產生的浮沫。
9.縹(piāo)沫香:青色的餑沫。
10.瓊蕊:瓊樹之蕊,服之長生不老。
11.滌:洗滌,此處為帶走疲勞。
12.清:清潔,此處為提神醒腦。
13.此物:此茶。
14.自欺:自欺欺人。
15.畢卓:原為東晉時期官員,經常飲酒而廢棄公事,后是一個徹底的酒徒。
16.甕:酒甕。
17.陶潛籬下:陶潛,陶淵明。
18.籬下:陶淵明《飲酒詩》: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”
19.崔侯啜(chuò)之意不已,狂歌一曲驚人耳:是說崔石使君飲酒過多之時,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。狂歌,此指放歌無節。
20.全爾真:真實,真正。
21.丹丘:即丹丘子,傳說中的神仙。

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譯文

紹興友人送給我剡溪名茶,采摘下的鮮嫩茶芽,放在茶具里烹煮。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茶湯,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。

一飲后洗滌去乏困,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,再飲提醒醒腦、神思捋順,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于輕塵中,三飲便得道全真,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。

這茶的優雅清高,世人都不知道,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。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,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,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,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。誰能知飲茶可得道,得到道是最真實的道?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。

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創作背景

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是詩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。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,但“隱心不隱跡”,與當時的名僧高士、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系。崔石初任浙江湖州刺史,前來拜訪茶道高僧皎然大師,兩人飲茶盡興時,即興做出此首皎然飲茶歌。

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賞析
此首皎然飲茶歌與盧仝飲茶歌有相似之處,都講到了喝茶的功效與作用,而且將功效逐步深入,描寫的非常有層次感。但盧仝將飲茶后的情緒比作神仙,皎然把飲茶當做一種修道的方法,可謂是意義深遠。如果能將盧仝飲茶歌與皎然飲茶歌刪減融合成一首詩詞,可謂是錦上添花,無人能敵。

當代知名茶人舒曼曾高度評價這首飲茶的詩句:皎然這首詩即是佛家禪宗對茶作為清高之物的一種理解,也是對品茗育德的一種感悟。而禪宗歷來主張“平常心是道”的茶道之理,是對拋卻貪、嗔、癡的一種解讀,三碗得道,通過對“滌昏寐”、“清我神”、“破煩惱”的描述,揭示了禪宗茶道的修行宗旨,表達了對道家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贊賞。

《飲茶歌送鄭容》
唐·皎然
丹丘羽人輕玉食,采茶飲之生羽翼。
名藏仙府世空知,骨化云宮人不識。
云山童子調金鐺,楚人茶經虛得名。
霜天半夜芳草折,爛漫緗花啜又生。
賞君此茶祛我疾,使人胸中蕩憂栗。
日上香爐情未畢,醉踏虎溪云,
高歌送君出。

廣告也精彩